首页 实时讯息

快下班了,周末到武汉!

它,城市格局得天独厚

长江、汉江穿城而过

与众多湖泊交织,润泽三镇大地

形成世界唯一人口过千万的

国际湿地城市

尽显水乡灵韵

作为今年春晚分会场之一

大放异彩

春季樱花盛开

春风漫舞珞珈白,樱雪翻涛香浸怀

它,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知音文化

在此交融

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

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如期而至

跑者们穿城而过

仿佛城市本身

穿越历史洪流、踏浪而来

它,地理位置独树一帜

既是商业中心也是工业重镇

昔日号称“九省通衢”

如今已是水陆空三栖交通中心

这里是武汉

江润三镇,城通九州

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写照

欢迎来到武汉

一个想“捂”也“捂不住”的城市

01 两江交汇,江润三镇

试问,两条史诗级的江水会如何“相见”?在长江与汉江相交汇的武汉,答案很有可能是:

无悔跨越百万年,千山万水来相见!

见证长江汉江交汇的汉阳南岸嘴

它既是“中国之角”也是“武汉之心”

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至少从200万-100万年前,长江,已经形成。随后,江水费尽千辛万苦流出狭窄的三峡、进入宽广的江汉平原,大方向指向“武汉”。

然后,便是另一股“伟力”,发源于陕西的——汉江。

它全长近1600公里,是长江支流中的“大哥大”,一往无前从秦巴山区的夹缝中奋力流出,毅然向着东南方的武汉前进。

武汉汉口的龙王庙

终于,两江跨越百万年,千山万水见了面,在汉口的龙王庙附近,完成交汇。

终于,两江携手同行,共赴大海,人称“江汉朝宗”。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百湖连珠”

水韵江城

长江与汉江交汇的地方,那里一派勃勃生机——

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交错纵横,145公里长江岸线蜿蜒曲折,1624平方公里湿地美景如画。

武汉东湖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武汉作为全国水域面积最大的城市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近1/4中国唯一,世界少见。其中淡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全球人均水平的10倍

武汉城区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

中国大城市水资源储量排名,武汉第一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湖北专辑(上)

三镇鼎立

两江的交汇,也一举奠定武汉从古至今的“三镇鼎立通四方”格局;从古至今,三镇各有各的繁华。

自清朝起,汉阳就产生中国最早的工业中心,如今依然牵动湖北工业的命脉。

武昌,辛亥首义之地,如今用“数智”领跑,成为朝气最蓬勃的地方。

汉口,自古“楚中第一繁盛处”,如今“老汉口”的风情感依然堪比“繁花”。

1876年,由汉口海云垒画馆绘制的《湖北武汉全图》,清晰地反映了当时武汉三镇的盛况。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2期

汉派文化

丰富的水资源,更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北简称“鄂”,又名“荆楚”,而植根于荆楚文化的汉派文化,则展现着武汉最深层的文明印记。

汉剧演员在光谷空轨下表演《芦花荡》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在武汉,汉派文化是一种传说,是一种传唱,更是一种传承。“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发源于此;“跨鹤之仙”的奇妙故事在这里展开;“替父从军”的木兰文化在这里流传。被称为“京剧之母”的汉剧,已在这里传唱近400年;被称为“荆楚艺术瑰宝”的汉绣,时光流转已编织了千年。

知音号

如今,武汉城市精神依然在汉派文化中传承。从年青一代的薪火相传,到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可以看到汉剧、汉绣、汉锣等汉派文化符号的身影,乃至于你吃的一碗面条、一份水饺——不知不觉间,汉派文化的那份悠久,却已入柔肠。

武汉人也因水而“兴”?

很多人都知道,武汉本身“因水而兴”,其实武汉的人更加因水而“兴”——高兴的“兴”!

到凌波门“跳东湖”、到汉阳门“下饺子”、到长江里游个泳,乐此不疲。

武汉渡江节

泳者竞渡长江

时值8月

“跳东湖”既是市民的传统消暑项目

也成为武汉的城市文化符号

每一片武汉的波光中,都有过武汉人的身影,而每一个武汉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浮在水上的“美梦”,名叫武汉

凌波门

被称为武汉最像“海”的地方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长江大保护

得天独厚的“江湖之水”滋润城市,那么,武汉人又是如何回报与保护的呢?

长江江豚

体长1.2米-1.6米

浑圆的吻部

让它们看起来总在微笑

珍稀的长江江豚,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如今,它在武汉的“笑颜”绽放,可说是尤为灿烂。

“微笑天使”雕塑与洪山宝塔同框

武汉说:“你的微笑,我来守护!”

4年前的2021年元旦,“长江十年禁渔”的风吹到武汉。仅1年以后,武汉及其附近流域的江豚数量——

就从2017年的1012头(仅约大熊猫的一半),回升为1249头,这是“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我们曾在江里追着鱼打……”;而如今,打鱼数十载的渔民纷纷退捕上岸,成了渔政巡护员——在武汉,这绝非个例。

坐拥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使武汉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两江的“交汇”,“江湖”的纵横,使武汉成为生机勃勃的水世界——

这里有天然品种鱼类逾130种,占长江水系种群之半数,其中就包括宝贵的中华鲟与胭脂鱼。

这里有鸟类物种逾460种,3年之内就新增42个鸟类新纪录。鸟类对环境变化相对敏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剂——而在武汉人多年的悉心保护下,效果已不言自明。

一到冬天,武汉就成为“候鸟的天堂”

图为府河湿地

02 九“省”通衢?明明已是城通九“州”

黄鹤楼、京广线与武昌古城同框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九省通衢”的武汉,如今已成新时代“九‘州’通衢”;古时内敛温柔的“江夏”,将成为通达四方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

140年前,城区仅为两江交汇处一小部分

有人曾把武汉,比作一张全国最独特的“麻将牌”,因为它的每一面、每一个方向都能“碰和”——作为多个维度、“水陆空三栖”的交通中心,武汉“城通九州”的实力,诚不欺我。

“桥都”武汉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深居内陆,但心向大海

一直以来,武汉“城通九州”的首要因素,便是其发达的“十字形水运枢纽”。

图为江汉关

我国内陆省份中最具海洋精神的城市

武汉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在武汉,由西向东的长江,是“十”字形枢纽的一“横”;汉江南下,汇入长江,再经岳阳到洞庭湖,构成“十字”中的一“竖”。而居于“十字”中心的武汉,从古至今连通江南多省,城通天下。

武汉港区分布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湖北专辑(上)

如果很久以前的武汉,是“因水而生”,那么今天的武汉,则“因港而兴”

武汉的港口,将内陆湖北与海洋连通起来,使这个深处中国腹地的省份,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气质”。

武汉航运中心全球航线分布图

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

一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出海口”

如今已开通直达日本、韩国、越南

等地的江海直航航线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湖北专辑(上)

不久的未来,武汉很可能再次崛起为我国内河最大的国际化港口城市。到2030年,武汉港的吞吐能力预计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

回来吧?未来世界的“内河第一大港”。

武汉新港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中国速度”的“始发站”

前文提到,江与江的交汇点跨越了时空,

那么,路与路呢?

粤汉铁路,1936年竣工,从武昌开往广州,时速35公里;京汉铁路,1906年通车,火车从北京卢沟桥开到汉口。那时候,这两条传奇铁路只能隔江相望。

和谐号驶过京广线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把“京汉”与“粤汉”汇成“京广铁路”;相望“江湖”、咫尺南北的“任督二脉”,终被打通。

就在曾经江与江交汇的地方,路与路也终于彼此“握手”——几代中国铁路人的梦想与寄托,就此在武汉“始发”

武汉长江大桥

它出现前的数千年中

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

从未建过跨江大桥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半个多世纪后的新千年,2009年,当时世界运营速度最高的铁路、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武广高铁投入运营,时速350公里。

这一刻,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中国速度”,同样在武汉“始发”

2024国庆期间

武汉站单日发送旅客达16.4万人次

创下历史新高

地处我国中部的湖北,是全国唯一一个、去全国任何省份,最多只跨过两个省就到达的省级行政区;其次,武汉距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直线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天生就适合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因此,在全国高铁网络格局中,武汉自然而然处在了中心位置,贯通半个中国。

武汉处在弓箭型格的中心地位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湖北专辑(上)

武汉建成超“米”字型高铁网,“五主三辅”八大高铁站,畅达全国十二个方向,到北上广蓉最快只要4小时左右。

去年底,武汉到荆门,从4小时缩至1个半小时;2025年下半年,武汉到宜昌,2小时缩为1小时;2026年,武汉到西安,5小时缩为3小时……

“半天生活圈”、“双城生活”、“周五下班到武汉”......令人心驰神往的“幸福距离”,我武汉都能给。

“中国速度”的“始发站”,真的,是武汉。

铁水公空,相互配套,综合交通优势这么明显,也是没谁了。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武汉都市圈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人称湖北航空的客货“双枢纽”,临空经济正好借机腾飞

武汉天河机场

武汉是中国中部航空枢纽之一,

拥有40条境外直达航线,

可直航国际四大洲。

03 江城烟火气,武汉欢迎您

盛产莲藕的湖北

把排骨藕汤发挥到了极致

春意盎然但乍暖还寒,而在武汉,一碗莲藕排骨汤能给到的无穷暖意,别的地方肯定给不起。

“早餐之都”的“过早”,无论你是青涩大学生、还是资深老武汉,就连急匆匆的早八人都得说好。

而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近可身凭两江,远可目眺百湖,武汉宵夜的锅气,原来真的不会冷了“江湖”儿女们的心啊。

要说什么时候的武汉最“闪耀”,无疑是春天。东湖和“武大”樱花盛开——一年一度,美到不可方物。

下图武汉大学的窗扉

敞开江城的春意↓

在绚烂且微凉的武汉4月,无论是天上地下的“交通中心”,还是古今交融的“山河之心”,都不如在江城的寻常巷陌、人与人的“交心”暖。

想“过早”的心

才是全武汉人的“轴心”

武汉户部巷三鲜豆皮

武汉贵为“全国早餐之都”——六渡桥的蒋氏糯米鸡,宝善街的蒸饺,青山三弓路油糍,汉阳桃花岛盖浇豆皮,西大街糯米包油条,以及去三环外的蔡甸区吃牛肉面……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那么,该去哪“七”一碗最最好吃的热干面呢?该不会是——户部巷吧?

错了!武汉人心中最好吃的热干面,一定是“屋里楼下,出门右拐”那家。

武汉热干面

但无论你是出门左拐,还是右拐,“过早”,一定是所有武汉人矢志不移的“轴心点”——

不管你是外出溜早的老武汉,还是睡眼惺忪的大学生,抑或步履匆匆的早八人——一处物美价廉、冒着热气儿的小摊,肯定聚满了“老中青”三代武汉人。

正如武汉汇聚了大江大湖,“过早”的人们也聚成一片片炊烟袅袅的“早江湖”

吃完吃好,然后擦嘴后各自起身,一头走入只属于自己的、那份武汉晨光中——年轻人闯“江湖”,要趁“早”哇!

中国早餐第一城

隐藏王者竟是一碗“鱼饭”?

武汉交通四通八达,也造就其美食界“九省通衢”地位,汇集江南的清淡、山东的浓香、川渝的麻辣……

但唯在“吃鱼”方面,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吃出自己独有的“口味”——毕竟,这里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几乎是最得“母亲河”恩宠的超大城市。

清蒸武昌鱼

秦汉时期,

武汉所在的楚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

千年前的武昌鱼已名扬千里。

你一定被“楚天第一菜”清蒸武昌鱼、或大名鼎鼎的红烧甲鱼“洗脑”太久,这些都是武汉名菜中明面上的“王者”。然而,中国早餐第一城的“隐藏王者”——竟是一碗“鱼头泡饭”。

烧一锅肥美的鱼头,再把锅里那浓郁的汤汁拌进米饭里——鱼是胖头,鱼头就两三斤,肉嫩,油足,筷子一夹满是半透明的胶质;下锅焖烧之前,已油煎去腥,就此还多了焦香,红烧之后过于下饭——这道菜,才是本地人的心头好。

本地人的心头好——鱼头泡饭

武汉人吃鱼的门道,“水”太深!若论“哪里的中国人最会吃鱼(淡水版)”,武汉的呼声一定很大。

油炸刁子鱼

武汉《吃鱼谣》:

鳊鱼吃拖(鱼肚部分),鳜鱼吃花;

鲤鱼吃籽,黑(财)鱼吃皮;

鲫(喜头鱼)鱼喝汤,鮰鱼吃肚;

鳙(胖头)鱼吃头,青鱼吃尾;

鲢鱼吃须,甲鱼吃裙;

河虾吃仁,乌鱼吃蛋。

武汉的“烟火气”

至少10%是“蓬勃朝气”

“在武汉,10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大学生”。

武汉拥有84所普通高校、101家科研院所,共约130万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占武汉常住人口约11%,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大学之城”。

武汉与周边省市“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比较,优势明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湖北专辑(上)

武汉的高校数量和“双一流”学科数量,远远高于湖北周边省市,众多外省的学生选择到武汉来读书,这也为武汉成为年轻人聚居地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武汉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源。

在《2023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武汉跻身前十——千年以前的“荆楚文化”中心,千年以后,焕发崭新的文化生机。

武汉曾是“楚文化中心”

图源:《中华遗产》2022年11期

“世界旅游目的地”

周五下班还不来武汉?

最近,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的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144小时——延长为240小时(10天)。

这对于“新时代九州通衢”武汉来说,无疑如虎添翼。

保成路夜市

周五下班去武汉——先去解锁老武昌,1800年古城新生,昙华林成了年轻人的文艺胜地。

然后不紧不慢逛东湖、去武大,再去湖北省博听编钟——2000多年前的金石之声,瞬间让一切浮躁想法“鸣金收兵”;毕竟,半个多世纪前,这可是我们决定让宇宙与全世界——首先听到的声音。

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

1970年,我国第一颗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在卫星上不断向太空播放的《东方红》,

便是由编钟演奏

上午去汉阳看看古琴台,春晚中惊艳了全国、那份来自古琴的“大音希声”犹在耳畔;下午去江汉路,走一走老汉口,过了汉口近代建筑群,到达“普度以德”古德寺,或许在江滩刚好赶上一场灯光秀;回身向南,夜乘知音号,此时行驶在长江,却可穿越回民国

2025江汉关跨年夜 图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再然后,你可以每个早晨都“过早”,从萌新游客“过”成武汉老饕;你也可以每天都横渡一遍长江,但即使10遍下来,也才花20块——

然而你一定不会这么做,毕竟,武汉还有一万种有趣百倍的打开方式,等着你去探索,一座“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大幕,现在已经徐徐展开。

“两江交汇点”、“十字形水运的中心”、“水陆空三栖交通中心”、“楚文化的中心”、“弓型格局的轴心”……

无数“关键点”,把武汉汇成一个无论如何都捂不住的“奇点”,这个“点”看似无形,但包罗万象——

而另一方面,武汉更是一个“起点”多少英才,直到沐浴在了武汉的朝阳下,才感到了真正的“出发”,而你,正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想捂都捂不住的武汉,江润三镇,城通九州,武汉欢迎您!

【参考文献】

[1]《城区人口1094万 武汉晋级为全国超大城市》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 2023年07月24日

[2]《武汉港 它让内陆湖北“面朝大海”》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01期 湖北专辑(上)

[3]《江城武汉 向水生长》武汉发布 2022年11月06日

[4]《大武汉到底有多大》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01期 湖北专辑(上)

[5]《 “鱼情未了”!武汉人爱吃鱼的“基因”被破解了》 长江日报 2021年5月30日

[6] 《武汉加速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24年11月15日

[7]《定了!武汉将有八大火车站》长江日报 2024年06月13日

[8]《全国铁路大调图 武汉7小时内直达19座大城》 人民网 2015年07月02日

[9]《中国早餐第一城,隐藏王者竟是一碗饭!》地道风物 2024年03月01日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Jubei

设计:巍巍

首图摄影:任勇

图片:视觉中国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出品:武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