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叶文波
通讯员 赵浩宇 陆玮 肖满
实习生 何凌霄
2025年3月4日,武汉市洪山区科技创新大会暨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推进会在洪山科创大厦举行。
会上,武汉市洪山区发布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山水星光”计划。该计划传递了“科技赋能生态、创新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提出加速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创业、提升企业培育、焕新街区品质、开放消费场景五大行动细则。同时,发布“星光科转8条”,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高予以500万元支持。
洪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洪山区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山水星光”计划,是洪山区委、区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有关要求的重要部署,是洪山加快将科教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创新发展“最大增量”的鼎新之举,也是洪山亮出的一张“山、水、校、产、城融合”城市新名片,更是洪山向创新力量发出的诚挚邀约。
解读一:为何提出“山水星光”计划?
洪山区科教智力密集全国领先,拥有35所高校、60万在校大学生、数十家科研院所、200余个创新平台;超过12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在这里生根发展,洪山区连续多年位于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武汉市乃至湖北省首位,居全国前列。
在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核心动力区的历程中,洪山区不断探索城区与高校融合发展之路,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向同行,洪山区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发展势头迅猛强劲,但洪山区高校“智力富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的路径仍然存在“堵点”,创新链与产业链亟待深度融合。比如,创新生态链还不够通畅,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
“山水星光”计划作为将“科教、生态、空间”三大核心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系统方案,希望它成为一把既破解“有资源少转化”“有生态少价值”的困局,更抢占新质生产力赛道回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金钥匙”。
解读二:为什么选择以“山水星光”命名?
洪山因山得名,因水而兴。喻家山、珞珈山、狮子山、桂子山,山山相望;东湖、南湖、黄家湖、青菱湖,湖湖相连。
“山水相依,湖城共生”是洪山区最具特色的地理基调与生态标识。洪山的高校院所倚靠这片山水生长,也早就和这片创新的热土相融在一起,成为共同的“洪山记忆”。洪山此山,烙印着求索者攀登“科学高峰”的顽强坚韧;洪山此水,汇聚成富集创造者智慧的“生态源泉”;洪山的山水,是刻在基因里的创新密码。
洪山人曾牧星寰宇,新时代的“北斗”为每个中国人指引航向;洪山人曾采光成束,中国第一条光纤从这里连接千家万户。大学之城的成果丰硕,星光荟萃,如今的洪山人,正思考着采撷星光为发展所用,以躬身实践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星光不问赶路人”,洪山的星光,是激励众人在科创之路持续耕耘的明灯。
“山水星光”,以“山水”铸基底,以“星光”谋未来,以“环大学”为题眼,就是要走出一条“空间为骨、生态为形、创新为魂、人才为本”的融合发展洪山之路。
解读三:“山水星光”计划怎么做?未来实施“五大行动”!
洪山区介绍,以“山水星光”计划为指引,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是未来一段时间洪山科技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
五大目标:成果转化首选地、创新创业梦想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城市焕新示范地、双创融合消费地
洪山区将依托大学之城独特的山水空间资源和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通过三年的初步建设,将洪山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打造为山、水、校、产、城高度融合的成果转化首选地、创新创业梦想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城市焕新示范地和双创融合消费地,让实验室技术走向市场蓝海,让万千创意都有土壤生根发芽,让上下游企业在洪山“串珠成链”,让老旧空间变身科创活力载体,让科技与生活“零距离”交互。
五大行动:
(1)实施成果转化加速行动,打通“实验室到市场”高速路。
(2)实施创新创业助力行动,让梦想“零门槛”启航。
(3)实施企业培育提升行动,让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4)实施街区品质焕新行动,让“老空间”焕发“新生命”。
(5)实施消费场景开放行动,以“首发经济”激活内需。
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实现科技创新、城市焕新、消费革新“三新合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洪山正在行动路上。
解读四:“山水星光”计划有哪些保障?
(1)洪山区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人才服务。构建人才安居综合保障体系,做好人才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服务事项,为人才创新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坚持“以用为本”,建立“人才+项目”引用体系,丰富支持举措,以更大的力度、更优的服务、更好的保障营造人才创新创业沃土,推进更多的人才项目在洪山注册落地。培育青年科技人才,鼓励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变项目,项目变企业。支持大学生入驻孵化载体创新创业。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熟悉洪山科创体系的“汉版”技术经理人。
(2)洪山区将活用金融工具赋能发展。进一步加大洪山产业基金对早期子基金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区联动,共同设立种子及天使基金,打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吸引更多早期基金及管理机构落户洪山区,支持洪山科创大厦打造科技金融要素集聚区;建立健全对区属创投类国有企业考核评价及激励约束机制,针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等工作,单独确定考核周期、指标,综合评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优化和制定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政策措施,构建完善洪山区“投贷担保”金融服务体系。
解读五:“星光科转8条”
洪山区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最高予以500万元支持。
(1)支持辖区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等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培育和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协议给予支持。
(2)支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或者联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服务项目在区内落地转化,按年度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
(3)鼓励街区、园区、楼宇运营机构积极承接前沿成果转化项目、招引培育优质企业,按载体类型设立差异化考核指标,对考核优秀载体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奖励。
(4)全面对接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对落地洪山的在“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获奖项目运营公司,全周期培育扶持。
(5)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在洪山创新创业,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支持。
(6)实施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对以自有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设立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资金支持。
(7)深入实施洪山科技成果转化“揭榜挂帅”行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创新机制,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
(8)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研发型企业,加快研发产业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培育区级研发型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支持企业内设研发机构升级为独立企业,自成立三年内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支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研发机构,鼓励设立研发总部,对设立研发型企业的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洪山区承诺:绝不让繁琐的流程拖慢创新的脚步,绝不让陈旧的规则束缚想象的空间,绝不让短视的功利侵染创新的土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