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文明新风激荡侨都乡村

英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俯瞰图。

开平市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摄

大操大办少了,新办简办多了;随礼攀比少了,集体婚礼多了;吹吹打打少了,广场舞大赛、龙舟赛、村VA(排球赛)、村BA等文化娱乐活动多了……一少一多之间,是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在侨乡大地激荡。

文明浸润乡土,乡村振兴更好舒展精神之翼。近年来,江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开展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地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大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郑琦

江门市文明办供图(除署名外)

创新示范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走进蓬江区杜阮镇长乔村,映入眼帘的是村民质朴的笑脸,生机盎然的绿化苗木,小而精致的美丽庭院,处处涌动着文明新风。近年来,长乔村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村”,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丰润文明滋养、激发不竭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2023年初,江门市委宣传部提出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文明形象的展示地”就是其中之一。随后,江门创新出台《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一团一队(百姓宣讲团、志愿服务队)、一站一宫(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学校少年宫)、一场一街(文化广场、乡风文明一条街)、一创一评(文明村镇创建、星级文明户评选)、一约一制(村规民约、农村积分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以“小切口”推动文明“大变化”。

宣讲团、服务队把新思想、新政策、新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这几年村子变化不小,我有些想法和大家一起聊聊”……在恩平田间地头,以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本土技术能手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向群众宣传新思想、新政策,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提质赋能。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广场,乡风文明一条街等让服务阵地“融起来”“活起来”。台山市端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开门,就有不少村民朋友前来“充电”学习。这里将农家书屋、侨史展览、人才驿站等阵地资源整合贯通,建成乡村一体化综合文化场所,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这里真是茶余饭后的好去处。”62岁的当地居民陈建松点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江门还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家庭等选树活动,以引领—带动—促进为切入点,弘扬农村正能量,引导农民群众崇德向善,提振精气神。

一约一制“约”出文明新风尚。在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村规民约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建立了村规民约,全村有了一致的行为准则,村民发生矛盾和纠纷时就拿出来比对,心平气和商议解决,争议大大减少。”上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梅芳说。

激发活力

“小空间”重塑“新面貌”

江海区礼乐英南村文化公园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拉着家常。“如今的英南真是大变样,文化活动室建到家门口,小广场小公园咱村也有,这农村住出了新感觉!”随着精神文明宣传深入人心,村民更加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道路,碧绿的河道,舒适宜人的农家书屋,绿意盎然的公园、广场……一个个小细节正在重塑英南村的文明新面貌。

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以来,江门着力整治人居环境、优化农房风貌、“点亮”文化空间、发展乡村文旅、深化移风易俗,包括英南村在内的美丽乡村不断蝶变。

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内,崭新的村舍错落有致,街巷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近年来,江门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作用,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同时,江门还扎实推进农房风貌品质提升,推动乡村环境与文化的全面提升,推动乡村秀出“高颜值”,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数据显示,江门93%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累计完成农房微改造、风貌品质提升2.5万栋。

新会区大泽镇莲塘村把村内的民俗建筑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空间载体,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在“家门口”实现“升级”。擦亮多元乡村文化空间,江门不断创新举措增强群众获得感。农家书屋、图书馆分馆、文化站、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祠堂、乡村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融起来”“活起来”,实现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的最大效能。此外,江门还创新把部分农家书屋与旅游景点、乡村民宿结合,打造成时尚的“无负今日”书房,让农家书屋潮流范、有人气。

不久前的假期,赤坎华侨古镇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游客不仅可以游览古香古色岭南风情的骑楼和碉楼,还可以体验有轨电车环绕景区,充分领略侨乡古埠的市井生活风貌。近年来,江门不断擦亮文旅融合特色村镇招牌,大力建设龙头项目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带动周边镇新增运营优质农文旅项目超30个、在建农文旅项目52个,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开平—台山”成功入选“广东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名单。

移风易俗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在江门,人们总能看到宣讲小分队深入村民家中,结合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等主题,将“小故事”演绎成“大道理”。近年来,江门指导各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岭南书院等各类文明实践阵地,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做好殡葬新观念、文明新礼俗的普及宣讲,以“乡音土话”传递移风易俗新风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在全市1056个行政村实现村规民约修订全覆盖的基础上,江门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去年以来,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取消收费服务项目共26个,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3009.28万元,各行政村均无高价彩礼现象发生。

“这里面的东西用钱买不到,得用积分兑换。”说起村里的“积分超市”,恩城街道石联村的村民们连连称赞。石联村坚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立“积分超市”,并成立村级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诚信家庭、小积分兑换“大文明”等活动,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越吹越强劲。

小积分,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为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市865个村探索推行了文明积分管理模式,将农村积分制与“五邑志愿服务银行”项目协同推进,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带动群众从“袖手看”到“动手干”,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此外,江门市大力推进文化下乡,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龙舟赛、村VA、村BA等文体活动,还深入挖掘弘扬各镇各村各家的优良家训、家风,着力发挥梁启超的名人效应,成立梁启超家教家风家长学校和讲师团,形成“启超学堂”“启超家风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开展活动106场,受众约2.4万人次。依托全市88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共开展2000多场教学活动,形成“一镇一名宫,一校一特色”发展格局。

从一句句村规民约、一个个服务积分再到一首首通俗易懂的歌曲民谣,江门各地持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真正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做好“加减乘除”法

优化乡村文化空间布局

设施做“减法”,乡村文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供给做“加法”,贴合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出新出彩;协作做“乘法”,新思路激发文化阵地效能;旧俗做“除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间劲吹。

近年来,江门市聚焦“百千万工程”,大力实施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出台《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做好“加减乘除”法,优化乡村文化空间布局,丰富直达基层的文化供给服务,培育文明乡风,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新活力。

今年4月,65个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新鲜出炉。其中,《江门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加减乘除”法构建多元乡村文化空间体系》入选文化领域典型案例。

负担减下去,服务提上来

在开平市塘口镇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以其独特的建筑美学与生态景观,近日荣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这个将废弃粮仓改造成文化地标的成功案例,正是江门巧用“加减乘除”法构建多元乡村文化空间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江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统筹整合优势,将农家书屋、图书馆分馆、文化站、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祠堂、乡村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融起来”“活起来”,实现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的最大效能。

为着力破解乡村文化空间“流量”不足难题,江门还实施潮流包装点亮乡村文化空间,优化提升、创新打造新型文明供给空间。比如在城乡打造了30多个集合城市形象、红歌K吧、农家书屋、文化茶咖于一体的、潮流化包装的文明小屋,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点。

在江海区“文明Yeah(夜)集”之“2025戏曲进乡村”送戏下乡活动中,千余名观众走进该区麻三村党建公园,沉浸式体验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积极创新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Yeah(夜)集”项目,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文明乡风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

负担减下去,服务提上来。在江门,类似的创新实践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围绕群众需求,江门设立“文明实践活动日”,推出文明集市、文明夜市、文明圩日等群众欢迎的服务新方式,培育了“邑起学非遗”“幸福邻里汇文明实践点‘小哥议事会’”“结对‘合伙人’——‘爱心’系列活动”“‘电’亮灯火暖侨乡——电力送‘光明’”,“红心有约、宅群有礼”等一批专业突出、效果明显、群众欢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协作破难题,乡村树新风

在“无负今日”书房(台山中心图书馆),小读者读着喜欢的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江门市委宣传部统一规划打造该项目,在统筹政府帮扶资金的基础上,撬动爱心企业捐建42座“无负今日”书房。

协作“乘法”,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奏曲”。江门以结对新机制链接优质文化资源,分批分层推动各级文明单位与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率100%;运营新思路激发文化阵地效能。同时,江门还创新投入方式,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空间建设,共奏文明实践合奏曲,让乡村文化空间有效运营的“难点”变成服务群众的“亮点”。此外,江门推出线上新平台破解群众参与难点,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双联动”模式,建立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各类志愿服务资源覆盖农村(社区)。

新会区莲塘村通过深挖宗祠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宗祠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文明乡风家风、村民议事论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基地,焕发“宗祠文化+文明实践”的新活力。

做好旧俗“除法”,江门让老旧阵地承载新风尚,传统文化焕发正能量,乡村治理增添凝聚力,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接下来,江门还将持续加强规划布局、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扎实推进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努力打造具有江门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数说文明

江门累计9609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92%,93%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平—台山”成功入选“广东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名单,大力建设龙头项目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带动周边镇新增运营优质农文旅项目超30个、在建农文旅项目52个,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全市865个村探索推行文明积分管理模式,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参与,变强制要求为自觉行动,达到“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社会治理效应

在全市1056个行政村实现村规民约修订全覆盖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去年以来,殡葬服务机构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3009.28万元

成立梁启超家教家风家长学校和讲师团,形成“启超学堂”“启超家风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开展活动106场,受众约2.4万人次

依托全市88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共开展2000多场教学活动,形成“一镇一名宫,一校一特色”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