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邮电局往事
文/彭玉清
在记忆的长河中,邮电局宛如一座温暖的港湾,承载着无数往昔的故事与情感。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它便深深嵌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心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算起来,我与邮电局打交道竟已有40多年,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依旧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通讯技术远没有如今这般发达,邮电局便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我生活在偏僻的农村,地处三县交界处,离集镇有20多里路,还要经过串场河和通榆河,过两次渡船才能到达。在这样交通不便的环境下,邮电局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窗。
高中毕业后,我热衷于写作投稿,而邮电局则在我和报刊、电台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向报刊、电台投稿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我都要步行到镇上的邮局,来回40多里的路程,往往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但即便路途遥远、过程艰辛,也无法阻挡我对写作和投稿的热情。为了方便,我买了信封和邮票放在家中,每当邮递员下村,我便早早等候在村头,将饱含心血的稿件托付给他帮忙邮寄。很多时候,邮递员送来挂号信件和稿酬汇款单时,我也会抓住机会,把需要邮寄的稿件交给他。遇到特殊稿件,我还是会不辞辛劳,专门跑到邮电局,有时通过电话发快讯稿。
镇上邮局的老局长是一名退伍军人,他为人十分谦和,对我们这些投稿的人总是热情有加。每次走进邮局,看到他那和蔼的笑容,听到他关切的问候,心里就觉得暖乎乎的。在他的感染下,邮局里的工作人员都热情周到,整个邮局充满了温馨的氛围。在我们这片送信的邮递员小陈,顶替父亲上岗,对待每一封信件都像是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他年轻诚信,做事认真负责,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有时中午他送稿酬汇款单到我家,我会留他吃个便饭,他也总是欣然答应,还主动帮我带信件去邮寄。他投递质量高,服务态度也好,没多久就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副局长。
邮电局不仅给我写作投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一封家书,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家人的牵挂;一份电报,可能传递着紧急的消息或重要的通知;一个包裹,饱含着亲人朋友的关怀与爱意。邮电局的工作人员,用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这些情感与信息得以传递,让人们的心紧紧相连。
时代的发展如汹涌浪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讯业的发展,快递行业迅速崛起,一夜之间,各种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凭借高效快捷的服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邮电局基本看不到邮寄信件业务了。
邮电局在我心中的地位却从未改变,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了我的梦想,那些在邮电局发生的往事,是我心中珍贵的回忆。每次回想起过去与邮电局的点点滴滴,总是感慨万千,它就像一位老友,虽不再如往昔那般亲密无间,但那份深厚的情谊,早已扎根心底。
漫步在街头,看到那依然醒目的“中国邮政”四个大字,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邮电局的业务和形式已发生了变化,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却永远不会褪色。它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邮电局那些往事,将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