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长期专注于电力系统领域教学研究。她表示:“这几年,我感受到能源电力行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推广应用,为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因此,今年全国两会,她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能源电力行业的融合应用,从而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进一步服务我国“双碳”战略。
“未来,应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电力行业的探索应用,进一步提升电网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更好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需求,确保电力可靠供应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杨洪明说。
如何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能源电力行业融合发展?杨洪明认为,一方面,应统筹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能源转型深度融合,加速能源消费终端的电能替代进程。“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绿色岸电系统,或构建绿色农业数字孪生模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分布式新能源协同管理有机融合,通过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同时,加强仿真算法研究,提升电网的实时动态管理和智能决策水平,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今年全国两会,杨洪明关注的另一个话题是零碳园区建设。
在全球气候治理快速演进与我国“双碳”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其中仅工业园就贡献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近年来,我国园区正加速从单纯减排向全面低碳发展,成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结合双碳战略要求,以零碳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探索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正成为下一阶段推进园区“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方向。
为此,杨洪明建议,打通零碳园区标准链,强化全流程顶层设计;重塑零碳园区能源链,以清洁高效为目标,以电能替代为核心,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创新零碳园区价值链,构建碳资产开发运营体系,探索减碳收益共享机制。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