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凯
近期天气炎热、持续高温,很多人经常感到心慌气短、烦躁不安。其实,这并不是错觉。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约2%。
那么,高温天气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心血管?岳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为大家支招。
高温天气会对心血管造成哪些影响?
一是心脏负担加重。高温下人体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散热,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脏需加倍泵血以满足供氧需求,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率加快,易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
二是血液黏稠度增加。大量出汗导致脱水,血液浓缩、黏稠,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栓形成风险升高。钾、镁等电解质流失,可引发心律失常。
三是血压波动与血管损伤。室内外温差过大,比如空调房和室外高温环境的交替,会导致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易引发心梗或脑梗。高温引起的烦躁情绪,可致交感神经亢奋、血压骤升。
四是睡眠质量下降、生物钟紊乱,加剧血压波动。热应激可能损伤大脑、肺部功能,诱发炎症或器官衰竭。
如何保护心血管?
做到避暑降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戴遮阳帽、穿浅色透气衣物。空调温度稳定设在26℃左右,室内外温度差控制在5—8℃,避免骤冷骤热。
科学补水。正常成年人每日饮水1500—2500mL,出汗多时增至1.5倍,少量多次,可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避免冰饮刺激血管收缩,温水为宜。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减少冷饮、辛辣、高糖饮料,适量饮用绿豆汤,淡茶如绿茶、金银花茶、菊花茶等。
运动方面,要选择清晨或傍晚适度运动,比如散步、游泳,避免在高温下剧烈活动。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午休30分钟以缓解疲劳,洗澡水温控制在35—37℃,避免冷热刺激。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慢性病患者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及时就医。
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躁情绪,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专家特别提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血管调节能力弱,需加强血压监测,避免温差过大。户外工作者应定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长时间暴晒。通过综合防护措施,可有效降低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