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把思政课搬进档案馆,襄阳这所高校的师资阵容亮了

湖北日报通讯员 韩景 杨明海

面对“00后”甚至“05后”的大学生,如何上好思政课?

襄阳一所高校把课堂搬进了档案馆,而且师资阵容强大,学校党委书记、市党史学会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纷纷登场。

4月8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近百名师生,走进襄阳市档案馆党史展览馆,通过馆内《百年风华》的图文展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襄阳市党史学会有位“党史爷爷”叫梁发双,多年来致力于党史研究。退休后,他骑自行车、搭公交,穿行在襄阳的大街小巷,挖掘出100多万字的社科成果。

梁发双说:“大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场馆,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激励他们发奋读书的信心和力量。”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斌,一直致力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他开办“我叫思政课”新媒体,打造“老陈聊课”栏目,把思政课讲成了“爆款”。

活动现场,陈斌结合场馆内的展板,讲述发生在襄阳的红色故事,为师生们上了一堂趣味十足的互动式、沉浸式思政课。“我把这种方式叫沉浸式学习,学生们有了感受,就会产生思考,就会有梦想,就会把自己的精力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礼龙结合身边的故事和场景,分享了襄阳本土红色历史文化故事,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传承红色基因。

陈礼龙向学生们发出邀请:“欢迎同学们能够留在襄阳工作,因为襄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我建议同学们去看一看,里面几乎有一半的内容,都与襄阳相关。”

走进档案馆上思政课,大学生们的感受如何?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培训班学生桂佩说:“因为我们并不是襄阳本地的,了解襄阳的文化之后,也更想留在襄阳本地工作,为襄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村多大学生、大二学生范腊梅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会将这种红色文化传递到基层,这也是我们作为一村多名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近年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对接,通过“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深入挖掘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文化场馆。这种全新的思政课形式,也给师生们带来了沉浸式的思政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