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非遗新学堂|课间操变“音乐会” 玉屏千名学子共谱非遗传承交响曲

5月19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的操场上,2500余名学生手执竹笛,愉快地吹奏着《印山娃娃爱侗乡》《贵州有多美》等曲目,动作整齐划一,曲调朝气蓬勃,场面十分壮观。

“课间操秒变‘音乐会’,孩子们乐在其中。”印山民族小学音乐教师姚沙说,与其他学校大课间活动以广播体操为主不同,该校将箫笛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此弘扬传承玉屏箫笛文化。

印山民族小学学生在大课间吹奏箫笛

在印山民族小学,几乎班班有笛声,人人能吹奏。箫笛课是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周一至两节。

走进印山民族小学五年级二班,一支支笛子整齐地摆在每个学生面前,孩子们挺直腰板,端端正正地坐着,兴奋地等待姚沙老师讲授箫笛课。

“材质绝、音色绝、雕刻绝,这是玉屏箫笛的独特之处。课前老师先演奏一曲,大家感受一下。”姚沙老师一曲《南泥湾》奏罢,孩子们在悠扬婉转的箫笛声中,重温8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延安的峥嵘岁月。

“练习时要保持体态自然,身体不能左右摇晃,更不能急急忙忙把整首曲子吹出来,要有节奏地进行分解。”吹奏结束,姚沙给学生们细细讲解箫笛演奏技巧。

“我从小就知道箫笛是玉屏的名片,我要好好学习吹奏,用箫笛宣传我的家乡。”五年级二班学生姚若熙学了近一年的箫笛,越来越喜欢,表示一直会坚持学习下去。

印山民族小学课间千人演奏,弘扬传承玉屏箫笛文化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玉屏侗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玉屏箫笛以生长在玉屏境内的水竹为原料,经取材、制坯、雕刻、打磨、调音等30多道工序制成。据当地文化专家介绍,玉屏箫笛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因其“音韵清幽,形制典雅”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更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荣获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是中国最先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乐器之一。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玉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箫笛文化。成立了玉屏箫笛博物馆、建设箫笛生产基地、培养和引进箫笛演奏专业人才。同时,全县大力开展“箫笛文化进课堂”活动,编印箫笛地方教学教材,全县二类以上学校三年级至九年级均开设箫笛教学音乐课程。

印山民族小学学生在大课间吹奏箫笛

在印山民族小学校园内的印山书院里,还有全国首家箫笛类博物馆——玉屏箫笛博物馆。馆长蒋毅30多岁,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竹笛专业,从10岁就开始学习箫笛。

“我们不断搭建平台,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箫笛、制作箫笛、吹奏箫笛。”每当有学生来到箫笛博物馆参观箫笛展品,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述说箫笛展品背后动人的历史故事、承载的深刻记忆,让大家深入了解玉屏箫笛文化发展历程,感受浓浓的民族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箫笛之乡的非遗传承阵地,我校构建起‘课程+课后服务+特色大课间’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不仅由专职教师与特长教师进行授课,课后服务我们还成立箫笛提高班,定向培养参赛选手,希望通过多元形式,让非遗箫笛技艺在校园扎根,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印山民族小学校长郭群英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白春霞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