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思想周刊 | 加快推动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新重庆-重庆日报

六月二十四日,位于长寿区的重庆恩瑞实业有限公司无尘车间,设备火力全开赶制订单。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全方位影响,比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要求,立足重庆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找准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入口和接口,持续提高重庆各项经济发展工作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的衔接度与匹配度。

不久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次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进行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重庆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对其他地区探索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重庆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针对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发展实际看,重庆加快探索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成为全国各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指向和共性要求。从最早的“五统一、一破除”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五统一、一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操作框架日益清晰。其中,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的新要求,这也意味着党中央为各地探索自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前提。与其他地区相比,重庆既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重庆率先探索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将在西部乃至全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其他地区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也将产生重要助力。

这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自党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以来,川渝两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整体发展已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的新阶段。然而,也要看到,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其中,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水平、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的自由流动水平、各类公共产品的区域间均等化程度均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要在“十五五”时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就必须以更高水平的区域一体化来破解上述短板弱项。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持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等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将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然前提。

这是加快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重庆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经济发展的“量”上,全市经济总量突破三万亿元大关;在经济发展的“质”上,“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产值正逐步迈向万亿元大关,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城市竞争和产业竞争越发激烈。在此背景下,重庆率先探索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中找准自身位置,将有助于重庆在“十五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全面认识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对地区发展带来全方位影响。全面准确认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重庆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因素。

首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提出新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要求地方探索新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在GDP考核机制的驱动下,各地方为加快本地经济发展速度,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竞争,这一模式在极大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地方发展模式由“单打独斗”走向“区域协调”,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恰恰就是支撑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和有效举措。显然,与过去“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相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势必要破除地方发展“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并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这对地方转变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都提出全新要求。

其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发展挑战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必要前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各类市场主体所享有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这将极大释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当然,也要看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而由于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各异,在市场竞争中遵循同一行为尺度这一要求,显然会对各地发展带来差异化冲击甚至挑战。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基础好、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更能适应这种公平竞争的要求,而很多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相对偏弱的地区则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发展挑战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更加全面认识并有效应对这种复合影响,将是确保重庆抢占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先机的重要前提。

最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发展压力的同时,也会激发更强改革动力。不可否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高水平和高质量要求,对各地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转型压力。然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指引,也为各地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的内容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诸多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领域高度一致,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等要求,同时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可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密切联系,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依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将有助于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庆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重庆“十五五”规划的重要任务。结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和重庆自身发展实际,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紧紧围绕三个重点。

坚持“谋在前”、科学制定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发展规划。一方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全方位影响,比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要求,立足重庆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找准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入口和接口,持续提高重庆各项经济发展工作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的衔接度与匹配度。另一方面,坚持破立并举,加快构建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的发展体制。做好“破”,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环节和领域,持续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及时发现纠治各类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推进“立”,就是要及时把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制度规则“立起来”,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不当干预,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环境。

坚持“谋在全”,加快构建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系统路径。一是立足国际竞争需要,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体系,加强政策、法律、金融等涉外服务保障,营造一流国际化开放环境,持续提升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往来运输等自由便利水平,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确保重庆始终以一流标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立足国家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发展思路变革、产业政策转型、营商环境优化、市场机制强化等领域协同着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能力。三是立足区域发展需要,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要素顺畅流动、企业自由转移、地区深度合作、税收合理分配等多个领域缩小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差距,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与其他区域重大战略的联动融合,为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更大动力。

坚持“谋在深”,持续破解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难点。一是科学优化地方政绩考核制度,强化对地方发展成效的跨年度和跨周期考核,提高部分长期发展目标的考核权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更多考虑全局利益和整体需要,以更快更好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二是系统规范各类地方发展政策,加快谋划并科学建立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的新型政策库,明确各类发展政策的实施背景、约束条件和退出情形,加大对各地产业政策实施的抽查和监督力度,避免因不当竞争行为而影响全市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效果。三是有序探索更为科学的财税分配制度。在鼓励各区县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发展能力和发展实际探索制定更为精准的财税分配机制,既充分激励优势地区加快发展,又保证其他地区持续发展,为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制度支撑。

[蔡之兵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原稿点击>>思想周刊 | 加快推动重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