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香河县段,为京杭大运河的第二站,出京之后第一站,有京畿首驿之称。
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起自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八省市,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起点通惠河入潞河后,从通州北关闸起至天津并入海河,此河段自古称为北运河,长186公里。北运河出北关闸东南而行,其间从杨家洼闸出北京界,由鲁家务村东入境河北省香河县,遂折而向南,贯穿南北,一路南行到东双街村西出界,进入天津市武清区,香河界内全长20.38公里。
香河段北运河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廊坊地域唯一一段河流,虽距离不长但却最具运河特点,河道平直开阔,水流通畅平缓,沿岸坦荡无阻,这样的特点最适合运河的主要功能漕运。这些特点也是因香河的地形特点而成。香河是个平原小县,境内无山无陵,也无野洼荒滩,也无荒漠沼泽,县域内基本都是良田,地势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但落差不大。北运河香河段应该是京杭大运河最好的一段水道之一。
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以火车汽车主宰的陆运日渐发达,水路漕运衰落绝迹,京杭大运河多处断流河道废弃。但北运河香河段因承接北京日常排水、汛期泄洪的功能,因而水量充沛,从未断流,这也是北运河香河段相比于京杭大运河各处河段最为突出的特点。得天独厚的条件无可替代,尽管已失去水路运输功能,但河流的概貌从未改变,仍可作为大运河的标本存在。
古运河
北运河始于元代,因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京城所需粮食及其它南来物资都需水路运输,元朝都水监郭守敬奉元世祖忽必烈旨在原有河道基础上开通北运河。元明清三代北运河漕运盛极一时,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漕粮达四百余万石,更兼钱帛盐茶和各类土特产品,巨木砖石建筑材料等不一而足。南方北运的粮食货物除了走大运河水路,亦由海路运输至天津再转北运河入京,海运河运都归于北运河,因此北运河之繁盛非京杭大运河其它河段可比。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两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三万艘。漕运的兴盛也使得运河两岸“商业发达,水陆云集,车樯如织,百货山积”,其繁盛兴旺之图景可以想见。天津即由漕运而兴,从金朝时的“直沽寨”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北运河上游多山地,河流汛期洪水汇集易成水患,清雍正八年,山洪暴涨,河西务一带决口,水淹河西务,之后遂于红庙村西向东开挖青龙湾减河分流入海,减河口为滚水石坝,乾隆三十七年改滚水石坝为可调节水量的石闸,并御赐名为“金门闸”。
金门闸将北运河的大部分水量分流之后,余下不足十之一二沿运河河道继续南行,进入天津界,天津段的北运河河道明显收窄,且蜿蜒曲折,连续多处呈鹅脖子S弯儿,对比之下更显香河段北运河平直开阔的特点。金门闸也和著名的王家摆码头成为北运河香河段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古时香河北运河上没有桥,两岸往来全靠摆渡,有摆渡几处,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家摆摆渡。因其同时也是码头,香河及周边的粮食商货往来均在此上下船,河面上舟渡往来不息,繁荣一时。但官家的漕运粮船和入京商船则大多只是在此经过,或休息停站。
千年大运河形成了运河文化,每一段运河又都有自己的特点。香河北运河便形成了以王家摆码头为中心的运河文化。
盛景
香河县古称淑阳郡,境内有久负盛名的淑阳八景之说:玄武雄镇,西河宵鼓,古渡春荫……
其中西河宵鼓、古渡春荫说的就是王家摆码头。因北运河位于香河县城城西十里,故当地人也称其为西大河,也有称其为运粮河。西河宵鼓中的鼓是指王家摆码头上停靠官家运粮船上传达号令的鼓声,一队官船少则十几艘,多则几十艘上百艘,首尾相衔,停靠起航皆以鼓声为号。鼓声响彻十里,声闻县城。有诗为证:
西河宵鼓
锦缆轻抛星斗横,
西河鼙鼓夜来鸣。
阗阗击傍渔灯起,
隐隐声从客棹行。
旅况漏残眠不得,
乡心月落梦还惊。
凭君莫做寻常听,
处处相闻似禁城。
这首七律诗是明朝以前人的作品,作者因非名人,没有留下名字。但其诗最恰当地反映了北运河边当时漕运的盛况,结合史料看诗中记述应当属实。夜幕垂帘星斗横天,漕运官船在码头抛锚停靠,疲惫的纤夫们也抛下了拉纤的缆绳,西河上官船的鼓声在夜幕中传鸣,“鼙鼓”乃军鼓,鼙鼓二字恰好说明了鼓声来自官船。盛大的鼓声伴着船上亮起的灯火,(休息一夜之后)天将明时,仍然以鼓声为号拔锚起航,而“漏残”“月落”点明了起航的时间,大约在凌晨三点,可见当时的官船也很辛苦。“莫做寻常听”,是说这鼓声不是平常的鼓声,是官船上的鼓声。“禁城”专指北京皇帝所驻之紫禁城,则是点出漕运官船之上剑戟旌旗的森严气象。据《香河县志》载:明永乐年间,“通州以下遭运常年运粮军丁12万,漕船万艘。每重载经过,荷戈从之,轮转拨防,终朝达旦”。
为弥补运输成本,一般规定每条船除漕粮外还可带货二成以盈利,这些货物大部分运往京城,也有少部分沿途即售卖,因此每当漕船停靠码头,则上货下货热闹非凡。王家摆码头即是如此,码头上店铺林立,每当漕船停靠,鼓声响起往岸上传递消息,码头上即刻热闹起来,装货卸货,买卖交易。这也是西河宵鼓的由来。
运河风光
淑阳八景中的“古渡春荫”就是指王家摆摆渡两岸附近的运河风光。历代以来文人墨客以古渡春荫为题多有吟咏,其中以明代湖北公安名士熊膏的七律对古渡运河风光的描绘最为恰切:
古渡春阴
城西古渡柳如烟,
三月风光正可怜。
渔子鸣榔歌欸乃,
美人拍桨斗蝉娟。
浓阴蔽日疑无地,
流水浮香别有天。
斗酒双柑何日办,
听莺来坐大堤前。
北运河地处平原,景色非山川壮美,亦无奇崛绮丽,它的特点是满带人间烟火的平和秀美。因堤岸上多植耐水柳树,堤坡上又多自然生长的杂草,近水处则丛生芦苇水葱蒲棒,远望两岸绿茵如带柳色如烟。在漕运不繁忙的时候,河上也多有打鱼小船,渔歌互答欸乃声声,柳梢上芦苇中时时传出清脆的鸟鸣,休闲踏青的人们斗酒吟诗观光赏景,其乐融融。
清代康熙皇帝也曾以北运河风光为题赋诗《潞河三首》:潋滟春波散碧漪,白蘋初叶麦初岐。潞河三月桃花水,正是乘舟荐鲔时(其一)。画鹢中流起棹歌,参差荇藻漾晴波。泽梁虽设曾无禁,斜日鱼罾两岸多(其二)。东风吹雨晓来晴,春水高低五闸声。兰桨乍移明镜里,绿杨深处坐闻莺(其三)。可见北运河风光之美,在皇帝眼里也值得一提,也可以看出北运河在皇帝的心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
运河往事
因有了运河,在运河两岸派生出两种主要职业,纤夫和脚夫。
纤夫脚夫虽苦虽累,但终究能养家糊口,比没有活干要强,当初运河边近岸人家,不少人以此为业。在香河段北运河,居然还有巧人想出了用毛驴代替人来拉纤的主意,用一根大缆绳套上十几头毛驴,前面有人牵着,后面有人用鞭子赶,毛驴到底比人有力气,效果还不错,同时也成了北运河上的一道特殊风景。不知道这毛驴拉纤是否为香河段北运河上的独有,推想这一方法不易复制之处在于,它要求河道须平直坦荡不能过于险峻,且须干燥无水不能过于坑洼泥泞,因毛驴怕水,见到泥泞的路它就不走了,而河道过于弯曲则使毛驴难于驱使。
运河码头上卸粮装货离不开脚夫。漕运的繁盛需要大批这样的劳动力,干脚夫的都要有一把子力气,干这一行偷不了懒,也没法滥竽充数。粮船上装粮的麻包二百斤一包,一人一包扛在肩上在船与岸之间上下往返。长期的繁重劳动也锻炼和催生出一些大力士,有的人能扛两包四百斤货物,上上下下来去自如。在船与岸之间要经过跳板,跳板就是厚木板,最高有七层,逐级而上,这些斜搭的木板颤颤悠悠,扛着几百斤货物走在跳板上,稍有不慎就会跌伤压伤。传说有一个最令人崇拜的大力士,在与人比试时,居然扛了四个麻包共八百斤上七级跳板,顺利完成装卸,令人叹为观止。
说到北运河上独一无二的运河文化,当以香河县安头屯中幡为代表,它是真正诞生于北运河的民间文化。
旧时安头屯村有一刘姓先人在北运河的商船上做船工,歇船时把带帆的船桅杆拿来玩耍,并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渐渐演变成后来的民间花会,名为安头屯中幡老会。安头屯中幡达到鼎盛时期,先后两次获得皇封。乾隆御封两面幡面,一面题为“龙翔凤舞”,一面为“人神共悦”。咸丰御封幡面两个,分别为“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香河县安头屯中幡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命名“中国中幡文化之乡”,并挂牌“中国中幡文化研究中心”,安头屯中幡让北运河文化大放异彩。
新运河
北运河废漕运之后成为普通的河流,但作用依然至关重要。北京周边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位于北京东南方位的北运河作为北京城市排水河流是必然选择,北运河分流青龙湾入海,也是北京排水泄洪最便捷的通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北运河的治理。1960年国家在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修建了北运河土门楼节制闸。1973年又在根治海河工程中在北运河与青龙湾分流处修建了红庙泄洪闸,北运河水得到了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至今未发生水患。
前些年因为城市污水排放,北运河水质变得很差,且日趋严重,离岸边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怪臭,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发黑,河里的鱼儿几近绝迹,只剩下一种鲫鱼还顽强地活着。鲫鱼是北方水域里生命力最强的鱼种,一些被污染的水域往往最后只剩下鲫鱼,但这种运河鲫鱼背脊发黑,吃起来一股直冲脑门的漂白粉味儿。
近年城市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北运河水质慢慢恢复,如今北运河曾经绝迹的鱼儿又回来了。驻足岸边清晰可见水中鱼儿欢快游动,多为北方河渠中常见的小鱼儿,有麦穗儿、船钉儿、黄花鱼、毫子根儿、小虾米……都是当地人最喜爱的河鲜美味儿,据说毫子根儿、小虾米都最喜干净,在污水中根本不能存活,水中有了毫子根儿、小虾米就说明水质真的是变好了。还有北运河中河蚌和螺蛳也出现了,河蚌和螺蛳更是干净之物,即使是一过而去的污水也会令其死亡。北运河河蚌和螺蛳的回归,充分说明污水治理真的是到位了。如今北运河上随处可见打鱼的小船,也有坐在岸边悠闲垂钓的人们,我问过他们:“现在这河里的鱼怎么样,能吃吗?”“能吃,能吃!”
前景灿烂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1年,香河县启动实施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河道治理、清淤固险、两岸景观提升等工程相继开工,北运河香河(廊坊)段成为全省第一条内陆旅游通航河流。
香河段北运河自北向南共设置了一大四小五个旅游码头,鲁家务码头是通州进入香河的第一个码头,突出与周边森林生态景观的相互融合衔接,以森林生态为码头主题,打造连续成片的滨水森林景观;王家摆码头主题为运河风情驿站;安运码头主要方便游客游览运河文化公园、第一城、机器人小镇;金门闸码头为游览金门闸遗址公园;香河中心码头是北运河香河段规模最大的码头,主要承担水陆交通接驳、门户形象展示、旅游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在以上基础上建成的香河大运河文化公园,北接通州南邻武清,包括北部森林生态文化区、中部运河历史文化区、南部田园农耕文化区,从北向南建成运河春色、河湾湿地、河务印象、半岛寻芳、如意荷香、悠然水岸、芳甸闻歌、烟波钓徒、河畔船趣、金门古韵十大景观,美不胜收。
今日香河北运河旧貌新颜,绿树成荫,波光粼粼,水鸟翩飞,风光秀美。展望未来,前景灿烂。
(张玉清,作家,籍贯河北香河。多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著有《少年行》《画眉》《危险的夏天》《陪你去流浪》《诺亚传奇》《鼠洞奇遇记》等长篇小说及长篇童话,《青春风景》《地下室里的猫》等作品集,《做成标本的小燕子》《女孩和蝉》等绘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