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齐格蒙特·鲍曼:在逃离孤独的路上,你失去了独处的机会

《无法独处的现代人》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章艳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7月

在《高等教育纪事报》(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网站上,你会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个十几岁的女孩1个月内发送了3000条短信。这意味着她平均每天要发100条短信,换句话说,只要醒着,她每10分钟就要发一条,“从早到晚,不管是平时还是周末,上课的时候发,吃午饭的时候发,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发,刷牙的时候也在发”。其结果是她一个人独处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这意味着她从未独处过——只和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烦恼和愿望相处。到如今,她也许已经忘记了在没有其他人陪伴的情况下一个人该如何生活——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做事,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或者更确切地说,她从来就没有机会学习独处之道。事实上,她压根儿就没有能力去实践那种独处而不孤独的艺术……

如果想要在不谙独处之道的情况下活下去,那个女孩和与她一样的其他人需要的远不止是用来收发短信的手机。纽约大学的乔纳·齐默尔曼(Jonathan Zimmerman)教授指出,多达3/4 的美国青少年只要有可能就会时时刻刻挂在Facebook或MySpace的网站上:聊天。齐默尔曼说,这些孩子着迷于收发短信时电子设备发出的提示音或屏幕闪烁。他还说,这些聊天网站是让青少年上瘾的新型强效毒品。如果你听说过那些对其他类型毒品上瘾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不那么年轻的)在戒毒时会受尽煎熬,你就能想象,当某些病毒(或者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使得这些孩子连不上网络或无法使用手机时,他们该有多么痛苦。

在我们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意外之事接连不断,周遭变得越来越陌生,想到要孤身一人面对这一切也许确实可怕。我们可以列出很多理由来证明独处是一种极不舒服而且危险可怕的状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电缆、电线或无线设备连接起来的世界里,但是如果把我们身上发生的一切坏事都归罪于电子设备,这很不公平,也很愚蠢。电子设备本身并不创造某种需求,它们充其量是让一种已经存在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和显著,因为它们的存在让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法近在咫尺,诱惑难挡,只需要按几个键就可以了。“随身听”是最早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听闻天下事”的移动设备,其发明者和销售者向他们的顾客承诺:“你再也不会孤独!”显然,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这句广告语能让产品热卖——他们也确实卖出了不计其数的“随身听”。他们知道街上有成千上万感到孤独的人,他们讨厌独处,觉得那是件痛苦而且可恶的事情。这些人不仅是无人陪伴,而且会因为无人陪伴而伤心痛苦。越来越多的家庭白天家里空无一人;人们也不再围坐在壁炉和餐桌前,而是守在每个房间的电视机前。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编织的茧子里”。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指望通过与他人相伴获得补充能量、 振奋精神的温暖。但问题是,如果无人陪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拿什么来填充自己空虚的日子。

依赖“随身听”不间断发出的声音只会加剧无人陪伴留下的空虚感。陷入这种空虚感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难以利用高科技出现之前的方法(例如利用自己的体力和想象力)来摆脱空虚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空虚感也可能会被遗忘,或者被掩饰起来,从而消除了伤害,至少是缓解了它带来的痛苦。一直以来经常缺失的陪伴,越来越缺失的陪伴,似乎又回来了,虽然只是通过电子屏幕,而不是穿过真实的木门来到身边。这种陪伴表现为一种新的模拟形式或数字形式,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虚拟的:拼命挣脱孤独痛苦的人们发现,这种新的陪伴形式比已经消失的面对面手牵手的亲密陪伴强多了。由于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如何面对面地互动,又或者说,人们从来就没有学会如何面对面地互动,原来所有那些可能让人不满的网络虚拟“沟通”的缺点现在成了深受大家欢迎的优点。 Facebook、MySpace和其他同类社交平台能够提供的东西集两个不同世界的优点于一身,或者,至少对于那些渴望有人陪伴但真的面对真人时又感到浑身不自在、窘迫难安的人是如此。

首先,人们从此再也不需要孤身一人了。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每一分钟,只要轻轻地按一个键,谁都可以从一堆孤独者中找到同伴。在那个网络世界里,谁都不会走开,所有人似乎都是随叫随到——就算某个人不小心睡着了,也总还有其他人在,你可以发短信给他们,或者花几秒钟发个推特,你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个人暂时不在。其次,人们可以和其他人“联络”,但不必真的进行可能会带来麻烦、让人不快的交流。一旦有迹象表明交流朝着令人不悦的方向发展,“联络”就可以中断:因此就不会有费尽心思编造借口、道歉、撒谎的风险,也不需要这么做,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就够了,完全没有痛苦和风险。你既不需要害怕孤独,也不用担心会面对别人的各种要求,不用担心有人让你做出牺牲或妥协,不用担心不得不做别人希望你做但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意识到这一点着实让人宽慰,哪怕你坐在一屋子人当中,走在商场拥挤的通道上,或是和一大群朋友同伴在街上溜达,你都可以继续保持和享受这种状态。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让自己精神缺席”,“旁若无人”,并且让你周围的人知道此时此刻你不想和他们打交道。你只要让自己的手指忙着给一个不在身边的人发短信,或看一眼那个人发来的短信,就可以让自己置身于人群之外。那个人不在身边,因此暂时不会提出要求,不需要你关注,可以安全地“联络”。有这些利器在手,如果你愿意,哪怕是身处狂奔的人群之中,你也照样可以如入无人之境,而且这种状态可以瞬间实现——一旦你感觉身边的人离你太近,让你有压迫感。你不必对任何人承诺誓死不分离,但只要你需要,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让任何人召之即来,而且还不需要承担被别人随叫随到的讨厌后果……

难道这就是人间天堂吗?莫非梦想终于成真?大家都承认,人际交往让人爱恨交加——一方面令人安心,让人兴奋,另一方面又常常是累赘,处处是陷阱,难道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已经解决了吗?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态度还无法达成一致。 但有一点似乎已经没有争议,那就是,这一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想一想,这个代价也许太大了,大到你不愿意付出。因为一旦你“一直在线”, 你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完全真正地独处;而如果你一直无法独处,那么(再次引用齐默尔曼教授的话),“你就不太可能为了快乐去读书,不太可能绘画,不太可能透过窗户凝视远方,想象与你的世界不同的大千世界……你不太可能和身边真实的人交流。如果朋友们就在一键之遥,谁还愿意和家人说话”?(更何况,你有数也数不清的朋友,各种各样的类型。比方说,你的Facebook上有500个甚至更多的“朋友”。)

在逃离孤独的路上,你失去了独处的机会。独处是一种美妙的状态,可以让你整理思绪,去沉思,去反省,去创造。最终,赋予交流以意义和实质。可是,如果你从未尝过这种滋味,你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你放弃了什么,丢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原文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摘编/张进

编辑/张进